浏览:160 回复:0 |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 | 分享:![]() ![]() ![]() ![]() |
---|---|---|
发表时间:2023/3/28 10:47:22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每两年在梅州举办一次。
2011年,首届世界客属青年大会在梅州举行,大会主旨是“凝聚客情力量,共创幸福家园”。?
2013年,在梅县文体中心成功举办了以“梅州月·中华情”为主题的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秋晚)。
2013年,举办了首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此后每年在梅州举办一届。
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全国设6个分会场,梅州成为其中之一。?
2019年世界客属第30届恳亲大会“感恩之夜”在梅州举行。
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
详见: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历史建筑名录、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州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梅州拥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骑楼、炮楼、碉楼等多种形式的客家民居,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其中以围龙屋最有特色。?
梅州拥有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剧、广东汉乐、五华提线木偶戏、席狮舞、埔寨火龙、五华采茶戏、梅县提线木偶戏、竹马舞、杯花舞、道士舞、花环龙、客家龙灯、鲤鱼灯、铙钹花、竹板歌、埔寨纸花、五华石雕、大埔青花瓷、客家拳、客家筝、客家学、客家童谣、客家文学等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作出重大贡献。
梅州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其中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花环龙艺术之乡、汉乐之乡;丰顺火龙艺术之乡。此外还有:平远船灯舞艺术之乡,五华竹马艺术之乡、木偶之乡,兴宁杯花舞艺术之乡、版画之乡???、花灯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丰顺“温泉之乡”等。
移民文化
梅州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与赣南、闽西等并称闽粤赣边区客家大本营,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重要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称为“世界客都”。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全国重点侨乡,祖籍梅州的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实力强,对故乡贡献极大,旅外华人华侨达700多万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台同胞也达250多万人,而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
201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中国国内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在梅县松口镇正式落成。同时,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也开馆迎客。2016年,“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在梅县松口镇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挂牌成立。2017年,梅县松口古镇与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等10个单位荣获“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称号。
红色文化
梅州是革命老区,2013年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梅州全境均为原中央苏区范围。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开展革命活动,八一南昌起义军、红四军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三河坝战役、汤坑战役、梅城战役等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创建了东江革命根据地、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等,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中央红色交通线、抗日韩江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等,涌现了众多革命英烈。
梅州现拥有叶剑英纪念园、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央苏区(五华)历史博物馆、五华红色体验馆、平远红军纪念园、九龙嶂革命纪念馆、中央红色交通线青溪交通站、东江苏维埃纪念馆、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遗址、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蕉岭县红色文化历史长廊、红军名将朱云卿事迹陈列室、坚真公园、坚真纪念馆、李坚真故居、朱云卿故居、古大存故居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景区。据党史部门统计,梅州共有革命遗址366处,其中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57处、重要革命历史人物活动纪念地76处、革命领导人故居50处。?
长寿文化
据民政部门统计,2018年,梅州共有百岁老人439人,五华县115岁的黄七妹(女)为梅州最长寿的老人。梅州下辖8个县(市、区)中,蕉岭县是“世界长寿之乡”,大埔县、丰顺县、梅县区是“中国长寿之乡”。8个县(市、区)中拥有最多长寿老人的为兴宁市,达121人。数据显示,2017年,梅州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8.2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比例为13.77%。
截止2020年,梅州市有百岁长寿老人858人,每10万人中就有15人超过百岁,90岁以上长寿老人占户籍人口3.8‰;有蕉岭县、大埔县两个“世界长寿乡”,梅县区、丰顺县两个“中国长寿之乡”。梅州人群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0年12月25日,梅州正式通过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的最终认定,继江苏省南通市之后,成为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中国地级市中的第二个“世界长寿之都”。
方言
客家话
梅州市为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客家话为主要语言。境内除丰顺县的汤坑、汤南、留隍3个镇约11万人使用潮汕方言外,绝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方言。
潮汕话
梅州市境内的丰顺县地处客潮方言和闽南方言的交界地带,境内有20%讲潮汕话,潮汕话也可分为留隍片和汤南片2种。潮汕话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东南部,有许多纯讲潮汕话的村落,一些客潮混居的乡镇,如汤坑、留隍、汤南镇,相当部分人能操客潮两种语言。
宗教信仰
据《梅州宗教志》梅州是宗教工作大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截止2019年,有圣家主教座堂、灵光寺、千佛塔、神光寺、万福寺、石林寺、平安寺、太平寺等宗教活动场所492处,其中佛教320处、道教22处、天主教34处、基督教116处,占全省的1/6,排全省第一;教职人员1325人,占全省的1/7,排全省第二;市、县宗教团体36个,占全省1/6,排全省第二;教徒人数约26万人。全市先后有37处宗教活动场所被省民族宗教委授予“广东省模范宗教活动场所”,147处场所获评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达标场所”。(详见梅州市宗教活动场所名录)。
城市标志
地标
2017年,梅州评选出“客都十大文化地标”。人境庐、梅江桥、阴那山、叶帅故居、神光山、程旼故里、丘逢甲故居、父子进士牌坊、长乐学宫、落汉鸣泉等榜上有名。
市树
2018年1月,评选出“桂花树”作为梅州市“市树”。
市花
梅州自古以来因“梅花”而盛名,是中国唯一以“梅”命名的城市。南宋诗人杨万里宦游梅州时曾写下“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的绝妙诗句。
1993年梅花被认定为梅州市市花,1994年在梅州召开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通过了“把梅州建设为梅花之乡”的提案,梅城建有梅花山、梅花园、梅花岛、梅花种植基地、十里梅花长廊、古梅梦景等赏梅景点。
2008年,梅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把“梅花香自苦寒来”确定为“梅州人精神”后,印发了《关于弘扬和培育“梅州人精神”的实施意见》。
2019年,象征梅州人文精神的梅花正式被设计为梅州的城市LOGO。经梅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梅州市城市CI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梅州从此有了自己的“城市名片”。
文物古迹
全市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处,古建筑206座,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遗址140处。 |